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宏泰配资
8月8日—8月10日,由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及其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贵黔国际医院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重症医学研究训练营暨2025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贵阳成功举办。
这场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1500名重症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护人员及研究人员现场参与,线上观看人次突破六万大关。从学科发展成就到关键短板,从科研能力提升到可持续发展路径,与会者齐聚一堂,为守护生命最后防线的重症医学事业共谋新篇。
会议现场。
重症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个ICU建立以来,经过一代代重症医学人的不懈努力,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并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全国重症医学研究在研究方法学领域仍显滞后,成为制约青年研究者成长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本届训练营应运而生,旨在系统性提升临床医护科研能力,培育后备力量,驱动中国重症医学研究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在贵州重症医学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场学术大会恰逢其时。希望以此次大会为支点,撬动科研、临床、教学、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力,让贵州重症医学研究既能扎根本土,又能持续生长。”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施贤清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将会议意义与地方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开幕式宏泰配资。
聚焦地方发展的同时,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杨康则从专委会建设的角度,肯定了平台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两年多来,重症医学专委会始终带着引领行业的雄心,以高站位的规划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一批青年医师从‘跟跑’到‘并跑’。”他特别强调,本届大会从学科前沿的突破到临床诊疗的细节,既有对趋势的洞察,又有对实践的指导,必将成为贵州重症医学跃升的加速器。
作为承办方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强教授的致辞更添实践温度。他结合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实践提到,本次会议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将直接赋能基层救治能力,“让每一份守护都更有底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重点解析了本届训练营的“靶向升级”特点。他提到,与以往相比,本届训练营更聚焦重点疾病攻坚、研究方法落地及实战案例复盘,这种调整更贴合区域性能力锻造的需求。
同时,周建新教授直指行业现存痛点:“我们不缺患者数据,缺的是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能力,更缺用规范方法呈现研究成果的能力。”他期待,贵州能借此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从临床到科研,再从科研回到临床”的成长路径,为区域乃至全国科研能力提升树立标杆。
专家致辞。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于凯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席修明教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张幼怡教授亦在致辞中凝聚共识。他们一致肯定我国重症医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清醒指出,在科研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与实践结合度等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三位专家寄望本次大会成为补齐短板、加速赶超的重要平台,推动重症医学整体科研水平与临床救治能力迈向更高层次。
在各位专家的深度剖析与期待中,本届大会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价值愈发清晰。大会精心设置1个主会场与5个分会场,授课版块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学、统计学、论文写作与发表、真实世界研究等多个关键领域。
分会场。
训练营特别邀请到的国内及香港地区知名专家,均是在重症医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的知名教授。他们的授课内容既包含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又结合了实际临床案例,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训练营总能带来新方法、新视角。”连续三届参会的青年医生代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旭主任医师深感触动,他指出,当前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80至90岁的高龄患者数量激增,相比之下,60至70岁已算是相对年轻群体。这些患者的器官功能储备已明显衰退,因此在诊疗和用药方面需要截然不同的审慎考量。而这里的前沿研究和讨论,为临床医生应对这些真实挑战提供了宝贵思路和解决方案。
会议合影。
学术汇聚共鸣,智慧绘就蓝图。随着三天的学术碰撞落幕,这场大会不仅为贵州乃至全国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其聚焦基础科研训练、直面学科短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更为全国重症医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贵州经验”宏泰配资,引领重症医学事业迈向新的征程,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筑牢坚实防线。(图/文 贵黔医院)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