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那天,天安门前过去一队反舰导弹方阵,四款“鹰击”家族成员齐齐亮相。鹰击-17乘波体高超弹、鹰击-19潜射高超弹、鹰击-20双锥体舰载弹——个个外形科幻,参数炸裂。可偏偏混在里面的鹰击-15,长得其貌不扬,活像早期鹰击-12的“缩小版”。 好多人都嘀咕:这玩意儿凭啥和高超音速导弹一起受阅? 但你千万别被它的低调骗了。鹰击-15压根不是来选美比参数的,它是来干脏活累活的——专打航母,而且专打“饱和攻击”的那种仗。 看起来普通,是因为把技能点全点在“实战”上
中国反舰导弹体系以前有个尴尬问题:高端的鹰击-12性能猛,射程超过300公里,末端速度逼近4马赫,但体积太大,一吨半的重量只能让轰-6这种大型轰炸机挂载;低端的鹰击-83倒是能到处装,可它是亚音速的,突防能力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越来越吃力。 结果就出现:厉害的用不上,老旧的不好用。 鹰击-15恰好卡在这个节骨眼上。重量控制在一吨左右,尺寸介于鹰击-91和鹰击-12之间——这个“中等身材”一下子解决了平台适配性问题。
空军这边,歼-16能轻松挂三枚;海军舰载机歼-15T也能带着它飞出航母战斗群;甚至054A/B这种护卫舰都能整合进垂发系统,老旧舰艇装上了直接反舰能力升级。 成本控制,才是它最可怕的大招 鹰击-15没去追高超音速的时髦,而是老老实实用了亚燃冲压发动机。这技术来自对俄制KH-31、P-270导弹的消化吸收,再通过鹰击-12验证,成熟得不能再成熟。 好处太明显了:成本骤降!
别人家一枚高超音速导弹天价制造、精打细算才舍得用;鹰击-15却能像“下饺子”一样大规模生产、全面部署。 现代海战谁都在说“饱和攻击”,但真能实现的不多——因为成本根本扛不住。而鹰击-15的出现,直接把这种构想变成常规战术。 它单发性能或许不是最强沪深配,但它能用数量彻底压垮对手的质量优势。想象一下:航母战斗群同时面对几十枚从海面、空中不同平台发射、全程超3马赫飞来的导弹,即便“宙斯盾”系统再先进,其数据处理和火力通道也会被瞬间塞爆,防御系统崩溃是迟早的事。
智能协同:它可不是一枚枚傻冲的铁疙瘩 鹰击-15装了先进数据链,飞行中途能更新指令、重新分配目标,发射出去不再是“听天由命”。 更厉害的可能是它的“双弹道协同攻击”模式:一枚在高空飞的“指挥弹”负责侦察、制导和规划路线,引导一群在低空掠海飞行的攻击弹。这种“领队+队员”组合,让整个导弹群具备初步的集群智能。
如果那枚高空指挥弹被拦截,指挥角色能迅速在导弹群中传递,由另一枚接替——整个攻击队形有了“自修复”能力。防御方打了领头羊,马上又冒出一个新的,头疼指数直接拉满。 专为体系作战而生的“中场核心” 鹰击-15的真正价值,是它成了反舰体系里的“中场核心”。它和鹰击-17、鹰击-20这种高超音速导弹打高低搭配:后者像尖刀撕开防线最坚固的点;鹰击-15则像洪水,靠数量从缺口涌进,实施饱和覆盖。 这种混合打击——速度不同、弹道不同、高度不同——对任何防御系统都是噩梦。
再加上它那750公斤半穿甲战斗部,以超过3马赫速度撞击,足以对驱逐舰以上级别的大型舰艇造成毁灭性打击。 所以说,鹰击-15强不在单项参数,而是它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体系化作战”。一两件性能逆天的王牌武器固然亮眼,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能大规模装备、高度适配、智能协同的“中坚力量”。
阅兵式上其貌不扬的鹰击-15,用最务实的方式,给中国海军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可扩展、成本效益极高的海空一体打击体系。它传递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真正威慑力不见得来自遥不可及的顶尖科技,而是把成熟技术用到极致,形成压倒性的体系优势。 这,才是它最令人敬畏的地方。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